时间:2018-10-06 22:02 作者:潘君明 江苏苏州
苏州城内马医科(巷)西端有一处宅第园林,名曲园,占地2800平方米,有春在堂、乐知堂、小竹里馆、达斋、艮室等诸胜。这是清代经学大师俞樾的故居。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他生于浙江德清县乌牛山麓南埭圩,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咸丰二年(1852)授翰林院编修,后充任国史馆协修。咸丰五年放任河南学政,他主持考试时,因所出试题割裂经文,被御史曹登庸弹劾,由此革职回家,“永不叙用”。他度过了五年的流亡生涯后,在苏州建造宅园,因地呈“凹”形,题名曲园,自号“曲园居士”。
苏州园林有个共同的特点,凡厅堂楼阁,亭台轩榭,楹联行家,园内所有的匾额、楹联,均由他一人所撰并书,这在苏州园林中是罕见的。更可贵的是,这些楹联非常确切地反映了园主人的经历和生活,以及园内每一景点的内涵。细细赏读这些楹联,不仅可以了解园主人的爱好,更能体现园主人的高尚品质,对世事的正统观念,以及家庭的日常生活。
大厅乐知堂有一联云:
家无长物,琴书自乐;
天生高人,风雅之宗。
俞樾家中的设施非常一般,并无贵重物品,故有“家无长物”,只有“琴书自乐”。官职丢了,在家闲居,自然没有官场上的应酬,省却了多少烦心事。他自诩为“天生高人,风雅之宗”,心情非常乐观。
曲园虽小,比不上拙政园、留园,甚至连较小的网师园也比不上,但也总算是个园林了,又有一联云:
且住为佳,何必园林穷胜事;
集思广益,岂惟风月助清谈.
有这样的宅第该满足了,“且住为佳”,何必要有那么大的园林呢?在这里,不也同样可以赏风观月,与诗朋书友清谈么!
曲园内有一曲廊,廊下有水池,微风起处,水光波影,游鱼可数。筑一亭,曰曲水亭,有联云:
诗兴作春多丽藻;
斋心如水自澄澜。
俞樾在亭内观赏风景,“诗兴”发而生“丽藻”;作诗要抛去杂念,有一颗“斋心”,心如水一样平静,则佳句来矣。这副联语,反映了主人平淡文雅,追求安静之境。
曲水亭对面是回峰阁,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有联云:
春归花不落;
风静月长明。
联句富既有宋词味道,又有联语有风格,对得十分工整。反映了园主对“春”和“花”的情意,对“风”和“月”的感慨,既有一种活泼泼的气氛,也有一种淡悠悠的境界。
小竹里馆是俞樾的书房,也是他读书、会客之处。窗外有数枝翠竹,室内有数柜藏书,有联云:
园以曲成趣;
客非茶不饮。
文人是最爱书斋的,而书斋是在曲园建成后才有的。曲园中俞樾爱书斋,更爱曲园。曲园虽“凹”,看似缺陷,但很成趣。老子云“曲则全也”。所以,俞樾喜在此处会客,泡上一杯香茗,就可清谈了。
赏读这些联语,开朗、自然、洒脱,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情趣。
俞樾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爱惜衣食,注意节俭,保持着一种清淡的生活方式。他在联中写道:
越水吴山随所适;
布衣蔬食了余生。
其意是,在“吴山越水”这个地方,随便到那里都可以,自己都能适应。穿布衣、餐蔬食,同样可以生活。他对时间、财物都非常爱惜,悬于达斋的联云:
惜时惜衣,不但惜财犹惜福;
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
联语中讲的“名”“利”两字,可以说,这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东西。但如何追求呢?不要去求别人,而是求自己。好像在告诫自己,个人的名与利,是要靠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争取的,莫去求人。纵观俞樾的一生,确是“求己”的。他考中进士,是他刻苦阅读的结果;他著书五百卷,是他辛勤笔耕的结果;,他建造的这个宅园,就是靠写文章得来的润笔。至于“名”,至于“利”,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
俞樾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幸福感。曲园的“乐知堂”匾额,一看就知道主人是“知足长乐”者。堂内有二副楹联,是俞樾最得意之作,写得十分轻松、自然,而有着深刻的含义。其一云:
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
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
其二云:
念老夫毕世辛勤,藏书数万卷,读书数千卷,著书数百卷;
看吾孙更番侥幸,童试第一名,乡试第二名,殿试第三名。
细细体味这二副联语,具体地反映了俞樾的思想境界和家庭生活。“三多”是指多子多女多福寿,在“三多”之外,还要“多德多才多觉悟”,首先是强调“德”“才”,这还不够,还要“觉悟”。这觉悟就是要正确看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对俞樾来说,尽管有革职之痛,但他平平而过,职是革掉了,但可以教书为生,做自己的学问事业,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么!“四美”,原指仁美、义美、忠美、信美,有这“四美”还不够,还应有“四美”,即美名、美寿、美儿、美孙。说实话,这后“四美”是不易做到的,但俞樾做到了。他在杭州、苏州等地多个书院讲学,在学术上声望很高,被誉为“东南唯一的宗师”。而且福寿双全,自己寿长八十余岁,子孙满堂,他的孙子俞陛云是童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名“探花及第”,何等荣耀。曾孙俞平伯亦已出生,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所以他踌躇满志,挥毫写下了这副联语,足见他的心情非常自豪、非常愉快。
曲园主厅“春在堂”匾额,为曾国藩所书。俞樾赴考时,曾国藩是主考官,试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答句为“花落春仍在”,被曾国藩看中,录为进士。堂名由此而来。堂上有一副抱柱联最为显眼,联语也较长,联云: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历数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肷欤!
原书已佚,为现代画家吴䍩木所书。此联约在六十多岁时,俞樾身体欠佳,恐有不测,故尔所撰。并在联尾自注云;“此联既题于右台仙馆,又题于春在堂,未知何日果用,计亦不远也。”这是俞樾为自己撰的一副挽联。后俞樾身体康健,活到八十余岁,联语已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故而他作了修改:
生无补乎时,死无损乎数,辛辛苦苦,著成五百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落落,历数八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联语将“著二百五十卷书”改为“著成五百卷书”,将“历数三十多年事”改为“历数八十年事”,这就符合他一生所做的事业了。应当说,俞樾所改挽联符合他一生的经历,也是对自己完整的概括总结。笔者建议,若春在堂上书他所改之挽联,使参观者了解他的一生,则更有意义。
1954年,俞樾曾孙俞平伯将曲园捐献给出国家。1957年进行整修,先后由市文联、戏曲研究室、评弹团、科学之家等使用。1982年由市园林局实施维修。1986年10月对外开放。门楣上有“俞樾先生故居”匾额。现为苏州市文联保管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