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对联作品集

时间:2009-08-21 10:00  作者:未知

张学良(1901.6.3-2001.10.15),字汉卿,号毅庵,人称“少帅”,奉天省新民桑子林詹家窝铺(今辽宁省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任东路军第2梯队司令,战败后协助其父整军经武。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奉军第3军军长。1925年任第3军团军团长,12月率部参加平定郭松龄倒戈。1927年进兵河南,企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进攻,被击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成为东北最高统治者。同年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帮助国民政府蒋介石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任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0年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东北军对关东军的进攻未进行抵抗,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因而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1933年1月指挥长城抗战,3月热河省(今并入辽宁、河北、内蒙古)沦陷后,受到全国舆论谴责,代蒋介石受过辞职,4月到欧洲出游。1934年1月回国,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4月2日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衔,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指挥30万国民党军“围剿”西北红军,屡遭失败,尤以东北军损失惨重。1936年4月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达成了与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10月毛泽东、周恩来致书张学良,请其向蒋介石转达互派代表谈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遂多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并请缨抗战,均被拒绝。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便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遭到训斥。蒋介石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逼蒋联共抗日,造成中外闻名的“西安事变”。并同蒋介石的代表宋美龄、宋子文谈判达成了停止“剿共”政策等六项协议,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走向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12月25日亲自陪同蒋介石回南京,即被扣留。并于31日被军事法庭判处10年徒刑。4天后被蒋介石“特赦”,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抗日战争时期,遭蒋介石长期软禁,先后囚禁于江苏省南京宋、孔两公馆,浙江省奉化县雪窦山,江西省黄山,湖南省郴州苏仙岭、湘西沅陵县凤凰山,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贵阳市黔灵山麒麟洞、桐梓县无门洞小西湖等地。这段时间主要以研究明史来打发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遭蒋介石长期软禁,先后囚禁于江苏省南京宋、孔两公馆,浙江省奉化县雪窦山,江西省黄山,湖南省郴州苏仙岭、湘西沅陵县凤凰山,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贵阳市黔灵山麒麟洞、桐梓县无门洞小西湖等地。这段时间主要以研究明史来打发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在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共提出释放张学良,没有成功。1947年被秘密押至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蒋介石将其转至台湾省新竹县井上温泉、北投市等地继续软禁。1959年虽被台湾当局宣布解除“管束”,但仍受到监视。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1年3月获准赴美探亲。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晚年皈依基督教,钻研《明史》。
  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因病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逝世,享年101岁。10月23日安葬于檀香山市神殿谷纪念陵园,与他的夫人赵一荻合葬在一起。
  原配夫人:于凤至(1897-1990)吉林省怀德县石泉眼屯人。后得赵四小姐赵一荻(1912-2000)陪伴左右。1964年张学良与于凤至解除婚约,同年7月4日与赵一荻结为连理。

  张学良自题联

  野竹有高节;
  文禽无俗声。
  ——感题(行书墨迹书法联)

  鹤有还巢梦;
  云无出岫心。
  ——自题
  1993年中国广电部赴台湾演出团到张学良寓所看望他,笑星黄宏大步上前,紧紧的握住张老的手说:“张将军,您好啊,我们祝您健康高寿啊。”张以幽默的话语说:“别再高寿了,再高寿就成老妖精了,”他的话逗得众人大笑。黄宏不失时机的说:“张老,我是东北来的。”张老一听“东北”两字,不由惊喜,用浓重的东北口音问:“啊,你是东北来的,是东北哪个疙瘩的啊?”“我是沈阳那疙瘩的。”“沈阳哪个区啊?”“和平区。张老啊,我们沈阳父老乡亲都很想念您啊。”“我也非常想念咱东北的老少爷们啊。”张学良老人声音发抖,“你们们说对不对啊?”众人听了张老的话,应声作答,点头而笑,但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一丝酸酸的痛楚……

  温酒常邀名将;
  焚香爱读道书。
  ——自题(行书墨迹书法联)

  奋击学海千重浪;
  勇攀书山万仞峰。
  ——感题(行书墨迹书法联)

  芝草琅玕培福地;
  乡云宝露润仙林。
  ——感题(行楷墨迹书法联)

  天高自见星辰远;
  海阔能容波浪深。
  ——感题(行书墨迹书法联)

  人呼两字称不肖;
  误我一生是聪明。
  ——自嘲

  张学良撰题联

  历史伤痕;
  痛苦回忆。
  ——题《九·一八事变》丛书
  
  背邙面洛;
  斩凶除奸。
  ——题河南省洛阳精忠祠
  1935年6月,国民党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第三期毕业典礼,由洛阳分校主任驻防汉口的张学良代为主持。当时洛阳供奉关羽和岳飞的精忠祠刚好重修完毕,计划举行大型祭典,张应邀同时主持了“精忠祠”的落成仪式,并亲自撰书了这副对联悬于精忠祠大门两侧。仅寥寥八字,体现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忠奸爱憎分明的立场。
  
  努力崇明德;
  随时爱景光。
  ——题东北大学25周年毕业同学录

  陋习好改志为鉴;
  顽症难治心作医。
  ——题戒毒

  惟大英雄重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题夏威夷京剧爱好者欢迎会

  细考鹿茸,如林皆隽品;
  浅尝地精,似人亦奇珍。
  ——1912年题奉天省新宾县四平镇万寿堂(赵振山药店)
  1912年(民国元年)废除帝制,皇家鹿苑的梅花鹿成了赵家的私有财产。梅花鹿繁衍的越来越多,鹿茸大量积压在仓库里,为此,赵振山请名医用鹿茸与人参等中药相配伍,研制生产了“参茸丸”、“鹿胎丸”,并在小四平镇街里开设药店。当时张作霖闻讯,还带领张学良驱车前来祝贺。张作霖为药店题名“万寿堂”,张学良见赵振山的鹿苑气势恢弘,药店雕梁画栋,周围山清水秀,森林葱郁,鹿鸣山谷,为药店书写了这一副对联。东丰鹿乡这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经济优势,日益吸引着世人的观注。1992年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缅怀当年鹿苑,奋笔书写了“神州鹿苑”四个大字题赠东丰,寄托了他对东丰鹿业发展的殷切希望;1995年身居海外的张学良将军,追思当年跟随父帅戎马关东、与鹿苑结下不解之缘的历历往事,亲笔题词“中国梅花鹿之乡”墨赠给家乡父老,并附一张亲笔签名的近照托人带回东丰,表达了少帅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美好祝愿。

  张学良贺赠联

  鹤有还巢梦;
  云无出岫心。
  ——赠东北故旧子女
  
  两字招人呼不肖;
  一生误我是聪明。
  ——赠杨圻
  杨圻(1875-1941),原名杨朝庆,初改杨鉴莹,字云史,一字野王,江苏省常熟县城关镇人。早年随父崇伊入京,年18为李鸿章长孙女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庠生,光绪二十八年顺天乡试南元。历官詹事府主簿,户部、邮传部郎中。清末自谓“长揖王侯,驰鹜声合,以求激昂青云,致身谋国”。光绪三十四年出任驻新加坡领事。民国年间,为军阀吴佩孚幕僚多年,后应张学良之邀移居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归居常熟之“石花林”。中年后浮沉江海,意气不衰。抗日战解初期徙香港,后病卒,终年66岁。诗宗盛唐,最擅七古。弱冠作《檀青引》名播海内。《天山曲》长达1932字,前所未有。人称其诗风骨真挚,沉雄典则,多逸响。著有《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被迫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东三省很快沦陷为敌有,受到国人谴责。张学良感觉对不起人民,在北京寓所写过这副给吴佩孚秘书杨云史的自责联。上联“两字”指少帅,是当时人们对张学良的尊称。张学良继父业主持东北军务后被迫让出东三省,日军日益嚣张。张学良自感愧对东北父老乡亲,所以当时被人非议为“不肖”。实际上由于张年轻政治上不成熟,不自觉地做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手捧圣经心在国;
  身居异域梦归宗。
  ——分赠祖国探访亲友
  1995年是张学良和赵一荻在檀香山安居的第二个年头,当时国内不断有老友的子女和东北军的老部下去看望他,他就把这副对联复印后分赠给祖国的来人,其中最意味深长的是联末“心在国”和“梦归宗”六字,但张学良至死也未能圆他的“归宗梦”,这不能不使国人遗憾。

  感知遇,三张有幸闲聚首;
  愧汉卿,一世无为梦成灰。
  ——撰书分赠张郡、张大千
  1980年张学良幽居台湾。为庆祝张学良的80岁生日,老友张群和张大千二人联袂登门探望,畅谈之余,张学良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濡墨涉笔即兴写下了这副一式两份感怀联,然后分赠张群和张大千。上联抒发了他对老友来看望的感激之情。下联则流露了他对自己一生蹉跎岁月的愧悔以及对往事不堪回首的感伤。

  张学良撰挽联

  泽壮梓桑崇雅望;
  裴兴风树有雄才。
  ——挽部属高崇民之父高东园 
  
  党人李范今千古;
  文学欧苏此一时。
  ——挽梁启超

  天丧斯人,朴学难续;
  瞻言国故,悼悲极深。
  ——挽章太炎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挽蒋介石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终年89岁。1936年因发动“西安事变”而被蒋介石囚禁的张学良,听到这一消息后,沉思良久,想到自己同这位逝者的恩怨,不禁百感交集。在他一生中,居然近50年的时间是受蒋介石的支配,先是支配他的政治生涯,接着是支配他个人命运,支配他自由生死。蒋介石以国法军法差遣他近10年,又用“家法家规”囚禁他近40年。生命因为蒋介石的存在,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轨迹。由此送给蒋介石这样一副挽联,这副挽联张学良足足想了三天。可见这短短的16个字,又怎能将他同蒋之间的恩怨说得清。事隔多日,张学良听人说起,蒋介石在临终前同蒋经国有过一番谈话。说到张学良时,蒋以四个字告诫儿子:“不可放虎”,张学良没有想到,在自己囚居40载,身边已无一兵一卒,已是古稀老翁之时,蒋介石居然还把他看作一只虎,真不知自己该为之大笑,还是痛哭。
  
  是岭学传人,我思不见;
  以文言觉世,公得其时。
  ——挽梁启超
  
  哲人其萎,倚梁栋以何从;
  经木既衰,抚简篇而空亡。
  ——挽章太炎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
  ——挽常荫槐
  常荫槐(1888-1929),字瀚勃,祖籍山东省寿光县,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1901年奉天(今沈阳)法政学堂第二期毕业。历充黑龙江陆军第1师军法处处长,代理督军署军法课长兼省长公署参议,奉军赴陕剿匪总司令部军事参议。1922年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任骑兵第3旅参谋长。后任北京政府交通部参事、国务院参议,吉林、黑龙江两省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奉军镇威军骑兵集团司令部参谋长。1924年任奉天全省军警执法处长兼清乡督办。同年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任奉军第3、4方面军军团部政务处处长、交通司令。1926年任京奉(北京-沈阳)铁路局长。12月张作霖联合孙传芳、吴佩孚拼凑安国军,受任安国军交通总长。1927年6月张作霖等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即安国军政府),任潘复内阁交通次长,不久代行部务。1928年3月任关税自主委员会委员。是年6月张作霖被炸身亡后,7月由总参议杨宇霆举荐出任黑龙江省省长。不久被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任为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委员长,与杨字霆来往密切,反对东北易帜未果。同年12月被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易帜当日,与杨宇霆公开拒绝参加张学良等东北军政长官与南京政府代表的合影,在公馆拒不悬挂青天白日旗。1929年1月与杨宇霆同被张学良枪决。
  
  守土共存亡,先鞭着我三军气;
  挥戈思勇决,信史传兹百世名。
  ——挽抗战牺牲的安(德馨)营长
  安德馨(1899-1933),回族,号润吾,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人。中学毕业后,投身东北军。在两次直奉战争中屡著战功。1927年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六期步兵科学习。肄业后即授少校衔营长职,服役于张学良统辖的东北军独立第9旅何柱国部。1933年1月2日率部打响榆关抗战第一枪,3日在作战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身后遗有76岁老母、37岁妻室、13岁长女、8岁二女和3岁的儿子。家属得到张学良、何柱国的殷情抚恤。联语对安营长功绩评价极高,好一副壮怀激烈的挽联。
  
  往事话南皮,忽省姓名伤鬼录;
  修词问东里,忍将文字概平生。
  ——挽郑鸣之
  郑鸣之因杨(宇霆)常(荫槐)事件后,惊吓过度而亡。
  
  知杨太尉在堂,忍把锦裘追往事;
  为马幼常流涕,至今黄壤怆平生。
  ——挽陈琛
  陈琛,福建省人。时任奉军独立第46旅旅长,因救援不力,致使奉军富双英兵败被俘而被张学良处决。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挽杨宇霆
  杨宇霆(1885-1929),原名杨玉亭,字邻阁,后改字邻葛(自比诸葛亮之意),祖籍河北省滦县戴家岭村人,出生于奉天(今辽宁)省法库县。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3和第4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后因欲夺取东北军政大权,被张学良以“防碍统一,阻挠新政”罪名枪决于老虎厅。老虎厅事件前,杨宇霆还曾扶乩,得乩语:“杂乱无章,扬长而去。”术士认为乩语不祥,要他多加小心。事有凑巧,不几天便死于非命。后来民间这样传称:“炸烂吴(俊生)张(作霖),杨(宇霆)常(荫槐)而去。”杨宇霆死后,张学良派兵护柩葬于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
  
  陷胸断脰是男儿,死非其所,痛矣;
  沐雨栉风先士卒,事不得人,惜哉。
  ——挽高汝桐
  高汝桐为吴佩孚将领,在与张学良部队作战时阵亡。此战发生在郑州南郊,当时已打了4天4夜。至第5天,高汝桐跳入铁甲战车,不幸与奉军战车挂在一起,奉军用火炮轰打,高死在车内。战后张学良给予高汝桐厚殓,灵堂置于铭功园内(今郑州人民公园西部)开吊三天,并发讣告:“凡是高的生前好友,都可前往祭奠。”张学良亲自撰书的巨幅挽联,赫然高悬在追悼会上,这副挽联既是对高汝桐战死沙场的赞誉,又流露出惜死者“死非其所”之感慨,这样做体现了张学良的宽宏大量、不记冤仇的爱才之心,又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
  
  百战为公理,浩气丹心,赢得誉满全世界;
  千里吊英雄,凄风苦雨,忍看血染吴淞江。
  ——挽上海“一·二八”抗战阵亡将士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侵犯上海,蔡廷锴将军率领第19路军同上海人民奋起抵抗,历时近月歼敌2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威镇中外。事后民众在苏州召开大会,追悼抗战的“一·二八”阵亡将士,张学良闻之动情特寄挽联吊唁。全联虽有失律处,但语言流畅,激情满怀地讴歌了抗战阵亡将士的爱国情操。同时流露了奉蒋密令丢失东北的苦衷。
  
  世间多少事业待吾二人,风劲天门偏折翼;
  平时生死交情如君几个,月寒辽海百伤心。
  ——挽韩麟春
  韩麟春(1885-),字芳辰,奉天(今辽宁)省辽阳县。青年时期刻苦好学,成绩斐然。1904年考取北京“练兵处”,送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8年毕业回国任清政府陆军部军械科科员,后升为军械司司长,又由司长而升为陆军讲武堂教务长等职。民国建立后,在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任职,因发明“韩麟春式”步枪有功,被授予王位勋章,升任军咨府参事。1919年代表北洋政府赴欧洲考察军事,并代表陆军部任巴黎和会军事委员。1922年1月任陆军次长。1922年直奉战争后,韩投身奉军,被张作霖重用,任命为东三省兵工厂总办(督办为杨宇霆),掌握工厂的计划和管理工作大权。在他的管理下,该厂每年能制造大炮150多门、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余支、枪弹60余万发、机关枪1000挺以上,迫击炮的数量也不少。该厂规模之大和生产能力之高居全国首位。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第1军副军长。战后得到张作霖重用,接替杨宇霆为东三省兵工厂督办职务。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时,任镇威军第4方面军军团长,与张学良的第3方面军组成联合军团,是奉军的主力,极受张作霖信任。1927年冬突然中风。1931年病逝,享年46岁。上联“二人”,指郭松龄与韩麟春。

  张学良合撰、应对联

  □□□□,□□□□;(悬缺)
  西望云天,不胜依依。(张学良)
  ——搁浅悬联

  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张学良)
  贪林密,小雀藏身乐自安。(佚名)
  ——佚名续对张学良
  1938年张被囚居在湖南省郴州苏仙岭苏仙庙,现已将张居住的地方改为“屈将室”,在屈将室内的少帅眼看着大好河山相继沦陷,而自己身无自由,满腔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悲愤之余,奋笔在墙上写下了激昂而文采飞扬的这一题句,实际上是一副对联的上联。感慨先前叱咤风云是何等的威武,如今身在牢笼壮志难酬,又怎能不让人愁和恨呢……事过三年,有人为他应对出下联。”对句把当时苟且偷生安于重庆的达官显贵们讽刺得一针见血。同时又隐涵着少帅当年贸然陪送蒋介石回南京铸成大错的懊恨。

  周恩来,来恩赦地,推恩及国;(洪荒)
  于凤至,至凤凰山,有凤来仪。(张学良)
  ——洪荒续对张学良
  后来张学良又被移禁于湘西沅陵的凤凰山。一天,夫人于凤至来凤凰山探望。少帅误认为时机到了,于凤至到此可能是让其下山抗日的喜兆,于是浮想联翩悦而成句,句嵌原配夫人于凤至名。但事实上却让他大失所望,怅郁之下就搁浅了续对上联,不久张治中将军来看望他,交谈中又谈到此联,并向张索对。张治中一时无句可对,答应将此联带回重庆求对,但张治中走后就石沉大海,杳无回音。从此题句也就成了历史悬联。现在西安事变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了,然而悬而未对的张学良题句仍然激励着许多文人墨客。在周总理百岁诞辰之际人们不禁联想起西安事变和张学良的下场,幸有联家洪荒先生试对了少帅的悬联。这样总算勉强(异位重“来”字)圆了百岁老人张学良将军的一段历史梦。

  贺赠张学良联

  日积十年钓鱼,晚积十年读史,学而飞之;
  今居四面环水,昔居四面包山,良有以也。
  ——张恨水赠张学良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笔名愁花恨水生、恨水。祖籍安徽省潜山县人,出生于江西省广信县。从小喜读中外文学作品。少年时代主要在江西读私塾。16岁回潜山自学。后考入蒙藏垦殖学校,因学校解散而返乡。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同年赴北京,任《益报》校对、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辑、北京世界通讯社编辑。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此后创作了大量社会言情小说。1935年举家迁至上海,编辑《立报》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与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编辑副刊《南华经》。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任《新民报》主笔,并主编副刊,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写了许多小说和诗文。1946年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编辑副刊《北海》。1948年辞去《新民报》职务,结束了40年的新闻生涯。1949年初发表他的回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写作生涯口亿》。此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写长篇小说《秋江》、《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发表于香港、上海等地的报刊上。此联以鹤膝格嵌受赠者名(上下联末句首字)。

  悼挽张学良联

  张明正义;
  学有良知。
  ——《黄河诗联》社遥挽张学良

  名垂千秋史;
  兵谏五间厅。
  ——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遥挽张学良

  一举彪青史;
  六旬顷东北。
  ——陕西省西安市楹联学会杨志忠遥挽张学良
  杨志忠(1942-——),陕西长安人。读完中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五年,1982年始发表新诗、对联等80多篇。现为陕西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秦风诗词学会会员,西安市楹联学会会员。

  百岁老人惊谢世;
  千秋赤子永留芳。
  ——中国楹联学会文希林遥挽张学良
  文希林(1941-——),湖南省株洲县人。高级政工师。中共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第一分公司原党委书记。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郴州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

  千古功臣百岁寿;
  一生伟绩两惊雷。
  ——中国楹联学会文希林遥挽张学良

  爱国被囚千古恨;
  为民请战世人钦。
  ——中国楹联学会文希林遥挽张学良

  英雄壮举惊天地;
  少帅威名泣鬼神。
  ——中国楹联学会文希林遥挽张学良

  两岸举哀同洒泪;
  九州团聚共酬君。
  ——中国楹联学会文希林遥挽张学良

  身羁六旬,寿逾百岁;
  功垂千古,名重万钧。
  ——陕西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樊川遥挽张学良

  千古功臣,名标青史;
  万方典范,光耀人间。
  ——安徽省方国礼遥挽张学良

  百岁老人,心牵国共;
  千秋少帅,魂系炎黄。
  ——湖北省程鸿遥挽张学良

  拳拳爱国心,一谏铭千古;
  漫漫思乡泪,百年洒九霄。
  ——陕西省西安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支流遥挽张学良

  悲噩耗传来,总难干泪眼;
  叹功臣竟去,止不住伤心。
  ——辽宁省沈阳市楹联学会龚乃相遥挽张学良

  联共抗日有功,中华豪杰;
  爱国为民无罪,民族英雄。
  ——山东省何士成遥挽张学良

  爱祖国,千秋风范世人敬仰;
  恋故土,百岁帅星魂梦归来。
  ——湖北省杨先瑜遥挽张学良

  客老他乡,校长乘龙寻凤鸟;
  魂归故里,将军驾鹤伴荻花。
  ——辽宁省沈阳市楹联学会龚乃相遥挽张学良

  兵谏救民,危亡关口出良将;
  品行报国,大敌当前显汉卿。
  ——吉林省扶余县楹联学会张士忠遥挽张学良

  千古功臣,寿跨百年今作古;
  一生大义,名扬四海死犹生。
  ——中国楹联学会和西典遥挽张学良
  和西典,山东省新泰县人。工程师,中国楹联学会、海南省诗联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作品多次在报刊发表。先期曾写过中、长、短篇小说、剧本等。后转习诗歌创作,已发表诗词、楹联、警句、格言、散文、小说、论文、简评文章等1000余件。传略入编50余部大型辞书。

  爱国爱家,卓越功勋昭百代;
  唯忠唯恕,达人风范炳千秋。
  ——湖北省萧身铎遥挽张学良

  泰山倾颓,万里神州惊噩耗;
  哲人顿萎,千年古国失功臣。
  ——金四幸遥挽张学良

  一心抗日,西安事变惊天举;
  百代流芳,东北官兵爱国情。
  ——安徽省方国礼遥挽张学良

  联杨挟蒋抗倭,四海皆称颂;
  撤职囚身研史,千秋共缅怀。
  ——河南省新乡市卢允良遥挽张学良

  歼敌于猖狂时刻,中流砥柱;
  拯民以危难关头,碧血丹心。
  ——安徽省方国礼遥挽张学良

  一生不得志,爱国之志昭中外;
  事变长留名,惊天壮举载汗青。
  ——中国楹联学会和西典遥挽张学良

  学府放悲声,翠柏青松滴泪水;
  良才留伟绩,白山黑水寄哀思。
  ——辽宁省沈阳市楹联学会龚乃相遥挽张学良

  海阔难回首,平生最恨强凌弱;
  天高且抚膺,临终惟思夏威夷。
  ——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遥挽张学良

  登高临远海,壮观英雄新庙貌;
  聘目托遐思,难得天地挽狂澜。
  ——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遥挽张学良

  先哲立勋功,华清池畔歌少帅;
  后贤酬壮志,神殿谷中慰忠魂。
  ——陕西省楹西安市联学会顾问林随喜遥挽张学良
  林随喜(1939.1-——),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人。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在半工半读技校任教,后在工厂当过工人,搞过职工教育、经济核算和企业管理。30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查找各种资料,研究对联艺术。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出版的联书有《漫话对联》等。

  海外报哀音,泰山倾颓悲大雅;
  神州惊噩耗,哲人顿萎悼先生。
  ——湖北省萧身铎遥挽张学良

  兵谏忆当年,千古功臣垂史册;
  典型贻后代,九州风范耀人寰。
  ——湖北省纪萍遥挽张学良

  独身比处六旬,耿耿丹心天可表;
  义举昭垂千古,煌煌伟绩世长钦。
  ——陕西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樊川遥挽张学良

  百龄少帅归天,学府英才哭校长;
  千古功臣辞世,家乡父老忆将军。
  ——辽宁省沈阳市楹联学会龚乃相遥挽张学良

  骨埋异国他乡,念念难忘桑梓地;
  心系亲朋故旧,时时铭记碧云天。
  ——安徽省方国礼遥挽张学良

  兵谏挽狂澜,功垂千古,名垂千古;
  词题抒浩气,情满中华,誉满中华。
  ——中国楹联学会邓玉虎遥挽张学良
  邓玉虎(1942-——),湖北省黄梅县邓渡村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和华夏诗词书画院研究员。毕业于武汉大学,历任黄梅县教育股股长、教育科科长,黄梅县教委副主任、教务主任级调研员等职。现任黄梅县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系《华夏诗联书画》月刊记者,中国楹联学会和东坡赤壁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和黄梅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函授教育,获县优秀函授教师称号;80年代获省招生先进工作者称号;90年代初,大胆提出了“纠正升学教育和创收教育两种倾向,实施素质”的观点,所写的《拜金主任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等编文获一等奖和特等奖。同时,他乐于业余诗联创作,其作品散是于30余种报刊B卷中,有诗联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获2002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为此荣获县“联乡十佳”和省“荆楚联坛精英”和“桂冠诗词艺术家”等荣誉。他主编有《双庆联花》联集出版,编著《哀思寄情》、《三余 趣话楹联》等诗联专著和《黄梅教育春秋》教育史书。其传略已收入《鄂东教育名人荟萃》、《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艺术人生》、《中华热土》、《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华当代楹联家大辞典》等辞书中。

  爱国者,义节挽狂澜,功著光辉史册;
  离乡人,忠魂归故土,名垂锦绣中华。
  ——广东省袁建平遥挽张学良

  一代英雄,西安事变主持正义标青史;
  千秋功绩,赤县业兴永记将军爱国情。
  ——郭耀桃遥挽张学良

  张义胆,倒蒋救危亡,良心无愧生身国;
  学英雄,联共扶大局,青史永垂抗日功。
  ——广东省袁建平遥挽张学良

  将星遽落,隔海三哭,海随巨浪撼夷岛;
  夙梦必圆,举国一统,讯寄白欧告孤魂。
  ——陕西省楹联学会理事张斌礼遥挽张学良

  是名少帅,是伟丈夫,青史长留谏兵事;
  为天下悲,为后世惜,功名永铸民族魂。
  ——陕西省西安市楹联学会副会长何川(女)遥挽张学良

  半世飘零,百岁沧桑,深锁鸿鹄恋故土;
  一生爱国,千秋绩业,长垂星斗照人寰。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解维汉遥挽张学良
  解维汉(1952-——),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省《西安日报》编委。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半岛含悲,宝岛人哀,惊闻噩耗将军逝;
  故乡易帜,他乡兵谏,享誉神州伟绩存。
  ——辽宁省楹联家孙德孚遥挽张学良

  义胆凌霄,鹤驭西方,星光灿亮映寰宇;
  忠肝荐国,魂萦故土,社稷恢弘昭曙天。
  ——陕西省西安市楹联学会袁明印遥挽张学良
  袁明印(1940.9-——),1960年毕业于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后改名为长安大学)。61年实习工作,同年年底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1964年两年均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优秀作者及通讯员。1964年底复员前出席兰州军区文艺创作会议,同年底复员。1965年以来一直在西安造纸机械厂工作。1965、1966年撰写了基本建设方面的两份先进材料分别:西安市委及物资部西北办转发、函各重点建设单位。1992年4月因患脑血栓右侧肢残,1992年底退休,后参加西安市楹联学会,发表请歌楹联作品的数十副,同时练习左笔书法获“西安事变”海内外征联优秀奖及书法作品优秀奖。

  于斯诚谏,情溢五间厅,随即名垂青史;
  有国难投,岛承百年泪,终归魂落他乡。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解维汉遥挽张学良

  兵谏陈情,毁家纾难,一生不悔学良志;
  国辉新貌,民富兴邦,百世应宽张义心。
  ——江西省吉安县王健和遥挽张学良

  山河泪、家国仇,一举扭乾坤,何其壮也;
  民族魂、英雄气,千秋垂史册,是亦凛然。
  ——陕西省楹联学会卢善求顾问遥挽张学良

  举事在西京,青史炳千秋,足令鬼神惊叹;
  幽居栖南岛,红颜陪半世,堪称今古奇观。
  ——辽宁省沈阳市楹联学会龚乃相遥挽张学良

  悼念张公,于国于民,有德有仁,言行有义;
  缅怀少帅,在中在外,无悲无悔,品格无亏。
  ——广东省广州《流溪》报主编戴桂波遥挽张学良

  两岸钦二杰,挽英灵,祥龙萃锦同泽千秋韵;
  双赢企三通,酬夙愿,盛纪圆瓯共捐一寸丹。
  ——陕西省西安市楹联学会袁明印悼挽张学良、杨虎城

  国恨家仇集一身,积愤填膺,兵谏西安无限憾;
  孤臣逐客流千里,莫须有罪,骨埋异域总含悲。
  ——周文彦遥挽张学良

  临头国难,挺身兵谏,义胆忠心,六十五年生壮举;
  民族英雄,华夏功臣,盛名长寿,百零一岁报高人。
  ——河南省洛阳市高伯正遥挽张学良

  天顷东北,满眼皆殇,泪飞抽剑仰天问,生之雄矣;
  义秉西安,浑身是胆,兵谏正魂于国忠,去亦伟哉。
  ——陕西省西安市楹联学会李文平遥挽张学良

  百岁添筹又一年,方期衣锦荣归,华岳称觞歌上寿;
  毕生爱国光千古,不意骑鲸西去,漫天飞雨荐行旌。
  ——周文彦遥挽张学良

  惜乎少帅,大智若愚,兴义举功亏一篑,弃国亡家离故土;
  哀者学良,真诚自律,度人生德重千秋,乘槎驾鹤殒他邦。
  ——江苏省溧水县楹联家张耕余遥挽张学良

  团结,团结,攘外何须安内,国难当头,筑吾血肉长城,千古功臣明大义;
  腾飞,腾飞,乘风自会凌云,龙人昂首,望我陆台圆月,百年少帅沐和风。
  ——河北省楹联学会杜向明遥挽张学良
  杜向明(1972-——),河北省涿鹿县人。河北省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张家口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涿鹿县楹联学会秘书长。

  自古知王业不偏安,社稷岂因私废,于共产,于国民,独夫慷慨诸侯之上;
  由来算英雄难苟活,合分端赖人谋,曰取义,曰成仁,惟汝死生二者其间。
  ——乔绪涛遥挽张不良

  一生磊落,那堪误汝是聪明,何恩也,何仇也,潇洒百年,此日恩仇应俱泯;
  千古流芳,无奈听人呼不肖,孰功耶,孰过耶,羁囚半世,当时功过总难平。
  ——澳门楹联学会监事长、副理事长范逸文遥挽张学良

  学业有成,统率千军称少帅,壮也!兵谏总裁,报国仇誓收黑土,忠心可鉴千秋月;
  良谋犹妙,身经百战是英雄,惜乎!牢囚虎将,雪民耻直捣黄龙,壮志难酬百姓哀。
  ——罗茂松遥挽张学良(31+31=62字)

  东北军,西北军,联南合北打东洋,始向南京复国,北京建国。总言,民族免遭渔利;
  张义士,杨义士,挟蒋同毛御外侮,方能蒋有余生,毛有伟生。概曰,中华再续龙人。
  ——河南省洛阳市高伯正遥挽张学良(31+31=62字)

  跃马松辽,蜚声玄发。奉大任于疮痍;息萧墙于阽险。彰德秉义;毁誉何妨,碧血丹忱同鉴史;
  横空泾谓,谏主临潼。解宗邦其累卵;拯兆众其倒悬。骫志膺冤;瘐归遗恨,白山黑水遍招魂。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李俊和遥挽张学良(37+37=74字)
  李俊和(1954-——),字骧之,室称勖修堂,吉林省梨树县人。供职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其书法、诗联作品多次获大奖,曾参与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楹联创作。连续三年曾获中国对联创作奖。

  北陕联共,西安兵谏,南京下狱,东台软禁,义胆侠肝,赴汤蹈火,停内战,开外战,为国为民,抗日首功无愧;
  周友结盟,杨将合谋,蒋座护行,赵女伴监,惊天动地,泣鬼哭神,消族灾,落己灾,立言立德,高龄百岁有加。
  ——河南省洛阳市高伯正遥挽张学良(40+40=80字)

  纪念、题咏张学良联

  父子当军阀;
  夫妻伴狱冤。
  ——陆君云题张学良

  良汉高怀同霁月;
  学卿雅量洽春风。
  ——尚文化题写辽宁省台安县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
  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占地600平方米,是一座由4间青砖草房组成的院落。纪念馆门楣上,著名书法家沈延毅书写的“张学良出生地”金字牌匾烁烁生辉。门的两侧,则是辽宁省楹联协会主席尚文化题写的这副楹联。对联横着念也能成句“学良汉卿高怀雅量,同霁月,洽春风”。纪念馆分东西两个展室。西室陈列了张学良生平业绩的照片、实物以及有关张学良学术研究成果的若干资料。生平包括四个部分:少帅童年、艰辛业绩、幽禁生活、桑梓深情。东室则是少帅亲友、部属及省内外各界名人为缅怀将军而留下的墨迹。其中张学良弟妹谢雪萍书写的“振兴故里,待大哥来”,最是情真意切,令人感怀。但自从张公离开台安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良将英风穿狱底;
  虎贲浩气染纸岩。
  ——周国仁题张学良、杨虎城

  学贵终生,学为爱国;
  良筹盛世,良乃安民。
  ——陕西省西安市楹联学会林随喜撰复字嵌张“学良”名

  学海无涯,赤子思亲情重;
  良风永驻,丹心报国志坚。
  ——江苏省溧水县楹联家张耕余鹤顶格撰嵌张“学良”名

  软禁年年,丽日悬胸盟磊落;
  屈居夜夜,红颜知己护平生。
  ——广东省广州《流溪》报主编戴桂波题张学良

  遏制逆流,西安水涌无波浪;
  忠心爱国,赤县花香有雨滋。
  ——郭耀桃题张学良

  兵谏西京,惊天壮举载青史;
  联共北陕,民族安危系一生。
  ——赵克恭题张学良

  东北易帜,中华统一垂青史;
  西安兵谏,团结救国功千秋。
  ——张学良女儿张闾瑛题辽宁省台安县少帅陵衣冠冢
  张学良将军特殊的历史价值和传奇的人生经历,使其在两岸人民的心目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台安县是张学良将军人生起步的地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回归祖国大陆,重阅黑水白山,晚年流寓夏威夷,客逝异国他乡,留下了终身遗憾。张学良生前曾有回归故土的遗嘱,并手书“终归故里”四字表明心志。台安县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出生地,1990年台安县桓洞镇就建成张学良出生地纪念园。该园1993年被我市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确定为鞍山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3年晋升为国家A级旅游风景区。2004年年的清明时节,辽宁省台安县旅游局局长石宝库和台安县的几位代表到了美国的夏威夷拜祭张学良将军。接着石宝库等人又去美国旧金山拜访了张学良的女儿张闾瑛女士。他们先通过一位吉林的教授找到了张学良抗战时期秘书的儿子王老。可是王老的回答很让大家失望,他说张闾瑛年纪大了,基本不见客人的。石宝库就请求老人无论如何打个电话问问。王老也挺犯难,因为当时已经是晚上10时了。电话接通了,想不到接电话的正是张闾瑛本人,石宝库马上接过话筒,介绍自己是张学良将军家乡的人。老人很干脆地说,你们马上过来吧。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行人才到了张闾瑛的寓所,“想不到老人家已经站在家门口等我们多时了。”张闾瑛老人很热情,亲自给他们倒茶端水果。“老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能来太好了,没想到,真是没想到。”石宝库向老人介绍了家乡人将要为张学良将军修建一座衣冠冢的事情,老人听了非常满意。最后张闾瑛为陵园写了这一副对联。2005年9月新建的台安县“少帅陵”衣冠冢落成,少帅陵位于辽宁省台安县西平森林公园,由功臣坊、正门、纪念堂、衣冠冢、少帅碑林五部分组成。一座少帅陵,铭记的将是家乡人对张学良将军永远的景仰和怀念。

  嘲讽张学良联

  朱培德,培朱德,缺德:
  张学良,学张良,不良。
  ——佚名撰嘲讽双朱、双张联
  民国间有一本《迷语》书载有此联。本联具有时代政见的偏颇性,疑为国民党右派政客所撰。附注云:上联指朱培德曾任黃埔军校教官,对朱德的培植不遗余力,期望甚殷。1927年1月,朱德来江西访朱培德。朱德在杨森那里开展工作不利,就转来找老同学。而朱培德是蒋介石北伐军第5方面军的总指挥,辖自己的第3军等部守备从孙传芳手里夺来的江西。朱培德接受朱德的建议成立军官教导团,并委托朱德主持。教导团的学员除早期分配各地参加工农革命外,其余300多人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4月朱培德继其老师李烈钧任江西省主席,朱德被派兼任南昌公安局局长。说明朱培德对朱德是信赖的。在混乱的年代里,朱培德进退得体,顾全大局,不喜杀戳。不谈政治取向,在做人方面,确实在一定意义下实践了古圣贤提出的准则“温良躬俭让”。擢升至国军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等职。1937年2月朱培德因医疗事故去世,没有机会看见不久后发生的全面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曾在庐山住地笑着回答董必武等老人说:“朱培德对我确实不错,要栽培我,谁知我会叛离他,他恼火得很。”下联指少帅张学良平日以效汉·张良自诩。张良少年时遇圯上老人拾履和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跨下受辱的故事,显示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质。张良在秦亡后便功成身退,不愿在朝为官,并道出“狡兔死,走狗烹”的话语,显露出他确有先见之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联共抗日,与张良助刘兴汉一样立下功劳,西安和谈成功后,张学良不顾自身安危送蒋介石返南京,即被蒋介石长期软禁,从此未仕。从张学良和其同乡、同学吕正操的言谈和诗中说:“不为名不为利,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淡泊以明志,肝胆照人间”。故此联依编者的观点,上下联应各易一个字,始能符合当今世人对“两朱两张”的历史评价:
  朱培德,培朱德,积德;
  张学良,学张良,从良。
 

●   吴正华咏物作品选2020/06/12

●   王永江先生京津冀风物联一组2020/05/31

●   对联同题杜鹃(布谷鸟)2020/06/01

●   李胜华先生佳联精选20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