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30 23:11 作者:张兴贵
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记》载,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
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进行商业贸易,使商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 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灭夏后,返回亳都,以“商”作为国号 ,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存在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商朝时期,畜牧业出现,六畜被人饲养。
联曰:
代经先早晚,笔因甲骨成文,诗云玄鸟应天命;
畜养马牛羊,道有车痕留鉴,脉衍黄河建国都。
一、商汤兴邦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桀在位时,穷兵黩武,暴虐非常,激起了国民的强烈不满情绪。原属夏之方国之一的商族首领汤有了取而代之的思想,他以德立威,推行仁政,采用伊尹的计策,国力迅速发展,终于在发布《汤誓》以后,帅兵而起,矛头直指夏桀,在鸣条山(山西夏县)将其击败,从而建立了新的王朝。
联曰:
唯因德政归心,教率土之滨,兴亡两族容颜异;
合以誓词立国,看敷天之下,依附一朝鼎鼐同。
二、盘庚迁都
商朝建立以后,经过十多代君主的治理,王室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到了第十代君主中丁以后,这种局面已经很难控制,于是不得不采取迁都的措施挽救危局,《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到了第二世代君主盘庚时期,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于是盘庚不得不再次迁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从《尚书·盘庚篇》中可以看到,盘庚声称自己“视民利用迁”,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联曰:
都城屡次迁移,争斗总难休,唯有盘庚成永固;
朝政群臣治理,升平终可得,岂无史册勉深思?
三、武丁中兴
武丁是盘庚之侄,年幼时曾在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他四出征伐,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快,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这样的重器。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联曰:
雄谋济世而藏,宜屡发强兵,五方咸服期长治;
泰运承天以现,乃频雕重器,诸业勃兴得大同。
四、纣王亡国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周王朝建立。
联曰:
空有武夫之勇,危局已燃眉,可怜助纣皆为虐;
别无仁政之谋,前徒同倒戈,难挡兴周再改朝。
五、官制完善
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商代实行世官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
联曰:
官位依规世袭,内外各司权,且以分明成恪守;
朝堂任职躬行,晨昏同履责,未教疏忽误遵循。
六、田有公私
商朝的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社农民只有通过其所属的公社才能领得自己的份地,所以在这种公社中,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是以耕种“公田”的形式而出现的。《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惟助为有公田”、“同养公田”的“公田”,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变而来,“同养公田”就是说公社的“公田”由公社农民来集体耕种。
联曰:
民意唯期稼穑,有地论公私,百姓相谈锄耒事;
王朝独重储藏,养田思富足,四时合作稻粮谋。
七、渔牧业兴
商朝,一向依靠农业兴国,所以逐步学会了驯养马牛,进而学会豢养猪养鸡犬等,六畜已经服务民生,同时也学会了淡水养鱼。
联曰:
六畜依从豢养,望处有渔家,国祚长传承福泽;
九州砥砺操劳,忙中陶己性,民生渐得享丰盈。
八、衣裳得体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联曰:
遍看尊卑男女,一律有衣裳,或麻或锦依身份;
不分紧窄短长,百家知技艺,宜暖宜寒合体型。
九、音乐怡情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手工业与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联曰:
遣闲乃去飞歌,得乐器谐音,史上无央宜入韵;
寻趣而来起舞,留桑林寄意,民间有瞽可传薪。
十、宗教盛行
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他是一切万物的主宰。因而,商朝“好祀”、“重祀”成风。
联曰:
诸神地位至尊,隐匿在威严,无形可见亦称帝;
百姓心扉惟敬,春秋思祭祀,有礼不违咸屈身。
十一、天文发展
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366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联曰:
乐以抬头瞭望,循道久观天,日月食时寻规律;
精于刻字流传,纪年初置闰,星辰出处识晦明。
十二、计算已知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联曰:
有物深谙数量,识得偶和奇,细微事上求精准;
无人不启心扉,算来多与少,加减法中看智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