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4 22:42 作者:涂智强 王鹏超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清康熙年间由慈笃海月禅师重建。重建后的文殊院至今已见证了三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如今虽处繁华闹市之中,却依旧保留着许多当年的风貌。漫步于寺院中,也许你信手轻拂过的一砖一瓦,承载着几个朝代的文化,也许你眼神随意飘过的门板窗棂,怀揣着百年的身世和传说。微风吹过,屋顶沉默的神兽,俯视着人来人往的众生,檐角舞动的风铃,诉说着日夜交替的故事。这个寺院有太多的话想要告诉你,却又用了最沉默的方式,把这些话浓缩成对,一字一句深深刻下去,化为门前的楹联……
探秘文殊院,不如,就从这一副副楹联开始。你,准备好了吗?
本篇内容由涂志强、王鹏超师兄搜集整理
三门照壁
上联:到此无二心只知念佛
下联:个中证三昧全在当人
三昧:此处指念佛三昧,以念佛之心,证三昧之定,谓之念佛三昧。“三昧”译为等持时,‘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
四、【阿弥陀佛】2
上联:长伸手接娑婆客相随同路
下联:久立地等世上人打伙偕行
长伸手: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即正立手摩膝相(梵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 ),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着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接:即接引,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于净土宗,指阿弥陀佛引导众生,众生摄受弥陀之光,而往生净土。依净土宗之说,修净土法门者,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持名念佛,乃至一心不乱,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净土。
娑婆:意为“堪忍”,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三千大世界。娑婆世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客: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证入圣位(初地以上)还入娑婆世界度有情,之所以为客。
立地:此为对于造像而言,此尊造像为阿弥陀佛立身像。
打伙:结伴
偕行:相伴而行
五、【钟楼】
上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下联: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晨钟暮鼓: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可以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出自唐·李咸用《山中》诗。早上先敲钟,由缓到急,催促修行人早起修行,再击鼓。晚上先击鼓,在敲钟,声由急到缓,提醒修行人止息降躁。
名利:指名声与利益。与‘名闻利养’同义。盖名利能满足人之虚荣心及欲望,故若贪求无厌或过分执着,则易陷于名利之大海,而难以自拔,如此,心中充满私心欲望及患得患失等诸多烦恼,忧苦终日。故佛教各宗派皆强调修道者宜深戒名利,以免丧失清净菩提心,而阻断成佛之路。
苦海: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转其中,无法超拔,故称苦轮海,或略称轮海。
迷:‘悟’之对称。不能如实觉知事物之真实性,而执着于错误之事理者,称为迷;反之,自迷中觉醒,体达真实者,称为悟。执着假相为实,妄念不绝的心,称为迷情、迷心。执于迷情,遂不知事物真实理之境地,即三界,称为迷界、迷境。若以渡河来譬喻,迷的此岸(即迷界)称作迷津;对此而言,开真实知见而得证道者,称作悟道。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二之说,迷中有三惑,即无知、疑知、颠倒知;若起此三惑则必生二种邪见,或执于不平等因,或执于无因。此皆因迷于事理,颠倒妄执所致。
路:即觉路,指正觉之道路,所谓正觉是指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六、【鼓楼】
上联:妙音能除三世苦
下联:威震远彻九霄云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着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着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一切行皆苦’乃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亦为四法印之一。若依八苦来说,即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九霄:九霄,数量词。中国古代神话说天有九重,九霄中的九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有“极限”之意,指天之极高处。此处指钟鼓声穿破28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