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架构法初探

时间:2019-08-27 22:45  作者:朱庆文

在介绍完联句的相互关系后,本节从实操的角度,重点阐述楹联创作中的联句架构方法。

 

1.叙议法

叙述与议论是古诗文中最为主要的创作手法,即先叙述所见、所闻之事实,在此基础上再作一个议论,一般可理解为“就事论是”。而就楹联来说,叙议结合也是楹联的架构手法,短联中,一般是上联叙、下联议,在多句联中,大多是前句叙、后句议。此类联联意较为明确,主旨大多是议论部分。

(1)上叙下议。即上联叙事,下联议论。

例联:佚名《湖南岳阳楼》(集句)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虽为四字联,但上叙下议的联句分工较为明确。上联写景,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句意,指在楼上看到的水天相接的景色;下联议论,集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句,对此处景色的赞美。

(2)前叙后议。即上下联各自完成一个叙议过程,但上下联又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中。一般是两句或以上联,也有单句联的上下联完成了叙议。

例联:朱庆文《文成刘基庙》

老先生辅佐金陵,功垂天地;

真国士隐归青野,学贯古今。

因同样是两句联,上下联各自完成一个前句叙、后句议的过程,从两个不同侧面来颂刘基。上联说他的辅佐朱元璋打天下事,这仅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具体后面是正评还是反评均不受此事实的影响。下联亦然,只是叙其隐归青野,而评论亦可正可反。当然,此联以颂为主题,颂词都是在议论部分。由此可见,作为议论部分往往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所在。

例联:金圣叹《自题》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各现方园。

此联是两句联,上下联前一分句都是叙事,后一分句都是围绕第一分句进行议论。联家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就事论是”的议论,表面看是一起事理的说明,但却隐喻着自己的心志。

上联是对人生无奈的感叹,雨水落入花心中,本无甘苦的雨水,自然会随着花心甘而甘、苦而苦。“甘苦”自然是代表着人生的际遇与况味。下联说,水倒入容器中,也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成方与园。而“水”则是喻指纷繁的世事,“器”则是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意谓一个人只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无论世事如何,都不能改变自己,什么“水”都要随了我的“器”形,而不是“器”形随“水”而改变。此联通过这样的议论,反映了联家的倔傲于世的人生态度。

 

2.引说法

汉语中本无“引说”一词,但在生活中,一些老师常常在课堂上说出一个上句,引发学生就出下句。为说明楹联的架构法,且将这一方法名之为“引说法”。

“引说”就是采用“拿来主义”手法,巧妙地引用一个事实、典故或前人一句言论等,以引发与引用句语意相关联的下句,从而简炼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法与叙议法有关联,都是由其一生发其二,但也有区别。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叙述一个事实,再作议论;而一个是引入一个事实或典故、言论,但引出的言辞多为陈述为主,甚至也是一个事实,当然也有少量是议论。如“你热情相约”,可引出“我欣然前往”句,上下句就都是一个实事。

(1)上引下说。一般是上联为引用部分,下联为陈述部分。但也有上联根据引用部分内在含义,采用暗引法,为下联“引说”作铺垫。但值得注意的是要与后面的铺结法区别。这里下联不是一种结论,仍然是一种引用与陈述。

例联:陈大纲《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上联先叙登岳阳楼实景,也即看到了“四面湖山”中的“万家”。而范仲庵见此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情怀,这就是暗引法,先营造与范仲庵登楼时看到的相同的景象,然后,引出下联,即引出同样的感受、一样的感情。当然,也正是有范仲庵《岳阳楼记》这篇,联家才以上联实景描写来作为预设,在下联进行“引说”。而从联意上来说,陈大纲此联上联也是一种“引说”,即暗引法。

其实,在每处景点都有其特定人文的历史,都有种有助于我们表情达意的人文典故,这些正是此类楹联创作中最富有的资源。引用景点浓厚的人文进行议论,往往能让人读之产生更深入的联想,从而帮助我们阐发联意。但必须是这个“言论”与联所在处有关联,如例联不是悬于岳阳楼,而挂在其他景点,怕是这样的议论很难让人理解。

(2)各自引说。上下联围绕要表达的内容各自“引说”。

例联:白镕《学海堂》

  知水仁山,在此堂宇;

  经神学海,发为文章。

此联抓住学海堂特点,上下联分别引用了古人言论和典故,再作说明,完成了联意。上联借用《论语》第六篇《庸也》中名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并用缩词法精炼为“知水仁山”,由此“引说”“在此堂宇”的陈述,便意谓学海堂中有如此知与仁。下联引用一个典故,即东汉何休著《左氏膏肓》《公羊废疾》《谷梁墨守》,郑玄起而论难,与之抗衡。二人闻名当世,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京师称郑玄为经神,何休为学海。同样是“引说”出“发为文章”,是言学海堂有郑玄、何休之才学。

例联:李渔《题今又园》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此联上联就是以事实来“引说”的楹联。上联是引用一个事实,即“繁冗驱人”,再引出一个语意相关联的陈述句:“旧业尽抛尘市里”。下联亦然。

(3)单比引说。即上联或下联是引说法,对应上联或上联却为其他架构法等。

例联:齐彦槐《沧浪亭》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此联上联就完成了一引一说。“四万青钱”就是引用了一个典故。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原为五代时吴军节度使孙承祐别墅,北宋诗人苏舜钦喜欢这里“近水远山皆有情”,用四万青钱买下,且在临水处筑亭。后句是借用了欧阳修咏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诗意赞美沧浪亭处环境美好,只是反其意而用之。下联则是前叙后议。“一双白璧”是叙指园中所建的苏东坡祠和韩蕲王祠,后句是由此展开的议论。

 

3.轻重法

这是联句架构法的一个重要的普遍性规则。一般来说,上下联语意、意象甚至语气轻重上都应相称或大体平衡。如果做不到,宁可使下联重于上联,或使下联气势超过上联。一般不宜上重下轻,使联句显得虎头蛇尾。

(1)意象轻重。在意象上,能分别出上下联的轻重关系。

例联:解缙《巧对曹尚书》

小犬无知嫌路窄;

大鹏有志恨天低。

这是一种并列关系的反对。从意象来看来,明确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上下联一正一反互相对照,互相映衬,也显示出上下联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上联言一只“小犬”与一条小“路”的关系,下联的气势远比上联强,写的却是“大鹏”与整个“天”空的关系,甚至“恨天低”。联语表达了解缙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并具有压倒一切的勇气。

当然也有一些楹联家在具象上,开篇很宏大,但往往会把最后的“象”放在一个具体问题上,许是这个具体问题是联意最好的具象之一,但毕竟是具体的,缺乏理性的升华,不能给人以联想,使联意不能扩展,这应是撰联时须避免的思路。

(2)联意轻重。除在意象上有轻重之别外,在联意上也存在着轻重之别。

例联:朱庆文《自勉》

聪明不为昧心利;

文采但求照世篇。

这是一种选择关系的反对,从义理上来看,是典型的前贬后褒,前轻后重。“聪明”求的不是“昧心利”,求的是传世之“照世篇”。这是一种联意上的轻重关系。

例联:张鹏翮《眉山三苏祠》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是一副递进关系的正对。从句法安排上来说,以递进形式,使联意更深入一步。上联是对苏门三杰的赞叹,说是三个“词客”,而下联,把三杰中更为突出的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千古文章中的四大家,更加突出了苏门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联语构思巧妙,意蕴空远。

例联:鄂尔泰《菜圃》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

此联上下联句分工是上叙下议,但从联意上来说,是有一个从平淡而陡升过程。上联平叙事理,下联转为联想,在思想境界上做文章,使联意从自然事理陡然升华到政治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联意上的“上轻下重”的联句分工。

(3)单比轻重。就多句联来说,一般也需前轻后重。但也有前重后轻构架存在,这种联主要是多句联总分句关系联,即前句为总句,后二句或以上皆为分句。

例联:汪士鋐《自题》

汲水浇花,亦思于物有济;

扫窗设几,要在予心以安。

此联在前面“楹联立意”中我们提到过。这里再从架构法上来作一个分析。联为两句联,上下联前句都为具体的事象描述,而后句为就事论理的提升,上下联都从具体事象走向普遍事理,因此,从联意上来说,这是一种句中的“前轻后重”。

 

4.铺结法 

这类楹联,上联纯粹是为下联服务,为下联作铺垫,最终完成联意的阐发。也有当句完成前铺后结的楹联,而上下联是一个并行关系。

(1)上铺下结。即上联为下联结论作铺垫。

例联:陈锷《自题》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此联意在言人“品”,但联家先不直接说,而是通过常理“知足常乐”来开篇。因为是常理,自然广为世人接受。在我们认可“知足”的基础上,再言“无求”,提升到人“品”的高度,减少了突兀感,显得更为自然,避免了空洞的说教。由此可见,上联纯是为下联铺垫与过渡、引导,最终完成了联意的表述。很明显,上联与下联联意具有同向性。

但上铺下结与上叙下议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两者都有一个“结论”,但“叙”是为了“议”,而“铺”是为了“结”。同时,“叙”的对象有明显的客观事实性,基本上没有主观成分,且这个议论可正可反。而“铺”有明显的主观引导性,既有事实引导,又有议论引导,下联的结论一定是上联“铺”出来的。上铺下结联的上下联联意具有同向性,这一点很重要。因此,当我们判定一副联到底采用了什么章法?是上铺下结,还是上叙下议?可以用“结论”的正反面来进行对比验证。

例联:朱庆文《南陵春谷公园》

春谷鹿眠腾紫气;

鸿鸣仄室铸贤才。

这副联在介绍交股对知识时说到过。就全联来说,它是一种上铺下结的楹联。联意为赞南陵人才辈出,但联从环境说起,通过上联赞美环境安逸祥和、富有灵贵之气,下联顺理成章地作出结论,述出联意:“铸贤才”。上下联间的这种同向性是不可违背的。

就单句来说,也是前铺后结:“春谷鹿眠”结论一定是“腾紫气”,不可能是腾俗气或腾恶气。换一个浅显的事例来说,就是“日出”只能铺垫出“天明”“红霞”等美好的意象,不可能说“日出”了,反而“天黑”了。因此,这副联不可能是上叙下议联。

有些景联,重在状物,但也属于上铺下结类。上联为下联状物进行了恰当的铺垫,使景更显美丽,物更显壮观。

例联:蒋有泉《福建镇海楼》

八闽饱经风浪;

一楼雄镇海天。

此联状物十分到位。上联通过写八闽之难并非一时,而是“饱经风浪”来为下联铺垫。从而更加突出下联所状之物——镇海楼的份量,言下之意十分明了,此楼便可以“雄镇海天”,保八闽平安。

(2)前铺后结。即多句联中,上下联各自完成一个铺与结。

例联:冯煦《成都武侯祠》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精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此联当属一种当句前铺后结的章法。上联前三句以三个“不”的排比方式,完成列举性的铺陈,但都有一个物征性的指向,这些都为最后一句作出结论铺平道路。特别是下联,三个“可”排比铺陈,说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纯臣”。虽然全联来说不是上铺下结,但上下联单句分别为前铺后结。

那是否可以以“上叙下议”章法来解读?如果是,那么,“结论”可以作反解。但联句中的“结论”,明显不能作反解,“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的人,还不算空前的“纯臣”?所以,可以断定这副联不是以“上叙下议”章法来构建的。

(3)问铺答结。在铺结关系的很多楹联中,有一种特别的铺结,就是以问的形式来铺、以答的形式来结,甚至有的只问不答,答在其中,当然也存在问而无答、由读者自作答案的情况存在。这种楹联是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而创作的楹联。

例联:董诰《自题联》

  窗横竹叶清如许?

  人比梅花瘦几分?

此联就是运用问而不答,而答在其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的楹联,问的目的就是引出答案。

 

5.虚实法

古诗词中虚实章法较多,一些联家在撰联时也采用了虚实手法。何为虚?何为实?一般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近为实,远为虚等。虚写一般又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由此及彼就是联想,而思维再创造就属于想象。

例联:石韫玉《趵突泉》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上联前句写泉边观澜亭等,说雕梁画栋的楼阁倒影在水中的情景,把“水中看”说成是“镜中看”,有联想的成分,但后句便是想象;而下联前句写趵突泉涌出时的声音,云外听自然是想象成分,但后面就是一种由泉声而联想到的山水清音,即俞伯牙弹琴和钟子期听琴的典故。此联上下联在虚写中,都有联想与想象成分。

例联:宋荦《黄鹤楼》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此联上下联各有虚实部分,实写部分都是眼前的景色,虚写部分都是用典之处。上联前一句虚写,这是一种引用,第二句可解为实、可解为虚,联系第三句来理解即为实写,但第三句肯定为实写;下联正好相反,前句是实写而后两句却是虚写。

例联:李尧栋《莫愁湖》

  一片湖光比西子;

  千秋乐府唱南朝。

上联写莫愁湖眼前的湖光堪比西湖,有联想成分,总体来说是写实的,但下联是借南朝后主陈叔宝“隔岸犹唱后庭花”之典而给人警示,自然是虚写。

例联:纪晓岚《贺阿桂寿》

  丹心直向军前死;

  白发新从战后生。

这是纪晓岚写的贺联。上联写阿桂长年在外征战之事,这已是过去的事,而下联写的是眼前的事,阿桂战后又生了白发,这是眼见为实,是实写。因此这副联是架构法中较为少见的先虚写、后实写楹联。

 

6.对等法

对等法,也是楹联最为常见而普遍的架构法,就是上下联联句从对等的两个侧面甚至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主题,共同完成联意。联句没有主导与从属关系,如人之两腿共同支撑着身体。此类联在写景状物、叙事、析理联中都是常用的架构法。

如就景物而言,一般有时空两个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等;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古今等等;特别是古今,包涵着一个景或物的人文历史。作为景或物还有动静、声色、常变等不同状况,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不同组成,等等。建筑物中又有楼亭、房寺等等,植物中还有桃杏、松杉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可以入联的方面不胜枚举。

如人物而言,常常有一体两面,如文武、才德、功过、苦乐、爱恨、言行等等。

例联:佚名《香港九龙青山禅院》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上下联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主分主次,不可或缺,协力将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的超凡拔俗,气象万千呈现给我们。

例联:钟云舫《《斗笠店》

  为爱烟霞,共尔远寻方药;

  能耽风雨,与君出钓寒江。

此联上下联采用了拟人化手法,也是并行法构成,上联写斗笠衷心陪伴在人们生活与劳作中,下联借柳宗元《江雪》诗意,写斗笠可以为人们遮风挡雨,在你孤寂时也会不离不弃。上下联协同从不同的支撑面写出了斗笠的奉献精神。

例联:李渔《金陵芥子园月榭自题》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月榭位于李渔金陵别业芥子园中,是李渔在金陵主要演出场所。此联是描述了月榭演出之盛,是为叙事联。上联从时间角度来说,不论春夏秋冬,只要晴夜便登台,月榭便有演出。下联从空间角度来说,不论东西南北,是风皆来入座,意谓自会吸引四面八方之戏友来捧场。此联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着笔,在架构安排上当属上下联协力完成联意。

还有一种巧对或趣对当属并行法楹联。

例联:朱庆文戏对老僧

山深唯静香钱薄;

寺古存幽佛法灵。

这是某在开化与一位老和尚对话而成的联。上联是和尚的“牢骚”,下联是某开解他的。各说一面,但却意义相关。“山深唯静香钱薄”,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是人们不识你:“寺古存幽佛法灵”。此联还是一副上下联正反对等架构联。

例联:冯钤《题园圃联》

  为恤民艰看菜色;

  欲知宦况问梅花。

此联同样是并行法创作的楹联。上联体现了爱民思想,下联蕴含着清廉本性。上下联共同来体现联家清廉爱民的思想。

(作为初稿,欢迎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凡被采纳者,成书时将赠送一册)

 (转载请注明作者为:朱庆文)

●   【乡土人情】三叔的对联2019/09/27

●   散文|难忘儿时学写对联2017/02/17

●   散文|文兔之声,春联往事2017/02/22

●   陈湘魁:谈谈对联的变格九例20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