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对在楹联中的应用

时间:2019-08-13 22:41  作者:曾祥科

在楹联创作中,由于对仗的需要,有时会应用借对。适当地应用借对,可以使联意的表达更流畅,使上下联对仗更加工整。

借对是如何定义的?楹联创作中如何使用借对?我们先举例来看。

例联1:唐母沈太淑人挽联(俞樾)

有令子宦三吴,官舍清闲,正向北堂树萱草;

距周甲尚两载,仙山归去,遽从西母看桃花。

联中“令子”是对沈太淑人儿子的美称。此处借“子”的另一释义“十二地支之一”,来与“十天干之一”的“甲”相对,天干对地支,可谓工巧。

关于“借对”,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借对,修辞中对仗一种,也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的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定义中只说了借对在诗中的应用,实际上,借对在楹联中的应用同样很广泛。借对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终级目的,是为了“对仗工整”(见定义)。而对仗工整与否,是衡量一副楹联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楹联中的借对,也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相比而言,借义比借音在楹联创作中应用得更广泛一些。


其一:借义。


例联2:题文天祥(王天明)

百战旗残撑半壁;

零丁水咽送孤忠。

“零丁”是水名,它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一条河流,文天祥1279年曾经此处,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此处的“零”,用作名词,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与“丁”字合起来表示一条河流的名称。此联借“零”的另一释义“表示没有数量”,用作数词,与同为数词的“百”相对,形成工对。

例联3:贺莫非楹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王国松)

文成倚马,书就换鹅,谁流连元白酬赓,桃符求破铁门限;

聚散青蚨,交游绿蚁,兹肇启陶朱事业,槐市相期金叵罗。

“元白”即诗人元稹和白居易。“陶朱”即范蠡,人称陶朱公。“白”和“朱”在此处本是人名中的姓和别称,联中借用二字可表示颜色的另一个义项,以颜色对颜色,构成夺目、出彩的工对。

例联4:丁酉试笔(莫非)

姊客湖州,兄客苏州,吾客中州,许今宵遥望柳州,四省鸡鸣同侧耳;

初违三月,复违五月,再违八月,更明日遑论正月,一年燕语又怆然。

读者注意到,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词性不同:上联的“耳”在此处作名词;而下联的“然”字为形容词的后缀,表示状态,作助词。词姓不同,如何对呢?是作者疏忽了吗?不是的。此联正是应用了借对。我们知道,“耳”还有一个义项,意为“而已,罢了”,可作文言助词。借用这个义项,对下联的“然”,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上面所举例联中,虽然一个字有多个义项,但它们的读音是相同的。还有一种情况,即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表示的义项也各不相同。某字有联中读A音,但却借其读B音的字义,与联中另一边对应位置的字构成工对。这也是借对的一种形式。举例如下:

例联5:南京集庆门春联(何善兵)

具社稷情怀,集庆催春,龙虎开门成偶数;

纳秦淮气象,储精毓秀,松梅举目赏奇观。

“奇观”和“偶数”,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词性和结构都一样,对来虽中规中矩,但平常无奇,毫无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有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下联中的“奇”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作[ jī ],词语解释为“单的,不成双的(跟“偶”相对)”。以“奇”(jī)对“偶”,岂不是天作之合。我个人以为,奇偶之对,成为本联最大的亮点。


其二:借音。


借音对在诗中的应用并不少见。比如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的颈联:“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中,“第”借音“弟”;比如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归朝,赋得行字》的颌联:“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中,“皇”借音“黄”。

由于表达联意的需要,借音对在楹联创作中同样受欢迎,它增加了创作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举例来看。

例联6:贺吴钩生日(王细平)

诗苑书一流,联苑画一流,诗书联画,诸界贯通,才情恣肆何人敌;

今年祝百福,明年添百福,今祝明添,燕言瑞应,盛德崇深有天知。

在“诸界”一词中,“诸”应作“各、众”解,用作形容词。“诸界”与“燕言”看似对不上。实际上,此联使用了借音对。“诸”借音“猪”,对下联的“燕”,不仅词性相同,而且“猪”“燕”同为对物,构成工对。

例联7:中秋一兴(张文琼)

每念及尔侬我侬,伤心欲算,折节而拘,长听沧海天声怒;

相思又今夕何夕,化蝶藏题,当垆探酒,恍悟红绳月老牵。

此联中,“沧”借音“苍”,对下联的“红”,以颜色对颜色,构成工对。颜色词在楹联中属于敏感词,它和数量词、动植物词、连绵词、表人名或地名的专有名词等一样,会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如果敏感词没有对上,那么一副楹联的水准就会大打折扣。此联正是应用了借对,既保证了对仗的工整,又没有影响到联意的表达,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举例到此为止。最后说一下应用借对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应用借对是对仗和表意的需要。从以上例联可以看出,不管是借义还是借音,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使用借对,是为了对仗工整,表意准确。如果不需要使用借对,而故意为之,那就会弄巧成拙。

二是尽量使用容易识别的借对。借对所“借”的字义或字音,不能过于生僻和晦涩。否则,如果多数读者都识别不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联的对仗不工整。借对的目的没有达到,借对的应用就是不成功的。

●   【乡土人情】三叔的对联2019/09/27

●   散文|难忘儿时学写对联2017/02/17

●   散文|文兔之声,春联往事2017/02/22

●   陈湘魁:谈谈对联的变格九例20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