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贴”与“切”

时间:2018-09-13 22:09  作者:有趣的学长

最近,小弟我作为壮丁被抓去参加了一项比赛,内容为同题成联,写风景名胜。第一轮比赛我们抽到的题目是写“澜沧江”,在查阅无数资料依然没有头绪之后,我还是硬着头皮凑了十多个字交了上去。不出意外的,我又一次暴露了团队毒瘤的本性,拖了整个团队的后腿,但是所幸队里其他人都比较牛逼,有他们帮衬我们队整体水平也没有因为我比较菜而变的太低。回过头来再看同样题目大家写的对联,我又有了些思考。

刚刚接触对联的时候,我曾有幸看过一篇非常杰出的随笔:《对联的“贴”与“切”》,这篇随笔显然对后来的我影响很大。按照我一贯拾人牙慧的尿性,本来接下来就应该是大量复制粘贴了。但是作为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男人,今天我打算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民国时期一本非常经典的对联学著作《对联话》,作者是吴恭亨。这本书经常被拿来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相提并论,可见其学术价值。吴恭亨在书里提到很多很多对联,几乎每个对联他都要给人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好,好在哪里;不好,哪里需要改进。在不少地方他都提出过一个概念,大意就是“搬移不动”,说这个对联只能放这,只能是说这个事情,只能写给这个人,换别的就不行。这是对联实用性的体现,也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题:对联的“贴”与“切”。我们就从《对联话》切入今天的主题。


《对联话》第一卷里即提到永顺县雅丽书院门联: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吴恭亨评价此联道:以经对经,直如生铁铸成。上联出自《论语》,下联出自《易经》,且联中嵌字“雅丽”,这个对联,就不能放别的地方了。


往下翻,我们又看到了一副陕西省城湖南会馆的对联:


维楚有才;

于豳斯馆。

吴恭亨的评价是:可云确切不移。有同学可能要生气了,你瞎说什么呢,“惟楚有才”应该对“于斯为盛”,这不岳麓书院的对联么?你去过岳麓书院么?好的这位同学请放下你手里的西瓜刀听我说,上面说的这个对联和岳麓书院的对联又不是同一副。上联一样,出自《左传》,下联这里的“于豳斯馆”出自《诗经・公刘》,说的是刘大人在陕西开疆拓土的故事。所以拿这个集句来写陕西省的湖南会馆,好像也只能放这了。


前面都说集句,现在我们换一个,《对联话》中提到陶澍题写在湖北长沙会馆的一副对联:


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兮,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吴恭亨有话说:此联梁氏《丛话》著之,其佳在四周围故事搬演生成,如金之铸,如岳之镇。其实稍微有点文学功底的同学可能也看出来了,陶澍先生有点偷懒啊,中间一组自对直接取用了杜甫《发潭州》里的句子。但是上下联首句放前面一点,地处湖北的长沙会馆就隐隐若现了,那能不能放在湖南的武汉会馆呢?如果要放的话可能下联得改成“夜醉武汉”,这就不合适了。所以还是放在长沙会馆吧。


再来看一个函谷关的对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

吴恭亨说:所谓搬不动者,昔人言作文须肖题,此联显欠雄桀,然却不能搬向他处,故曰工也。上联说的是孟尝君曾经攻破函谷关,下联说老子骑着青牛从函谷关出去,都切合了主题,并且“马”、“牛”对仗很工稳。这就不能放剑门关、嘉峪关去了吧。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一副山海关的对联,放一起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吧: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这个对联能不能放到别的关去?

好了,现在我们感觉应该能建立一个概念了,那就是对联内容和它的主题应该是匹配的。上回发的一篇文章也说教师节对联里面有不少对联,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再去重新审视一下那些对联,想一想为什么梅花书院会“列嶂俯孤城”,长白书院又说“萃黑水白山俊彦”,这些可都是有道理的吖。

那么仅仅说对联内容和主题应该匹配这就够了吗?显然不是。这个匹配应该是有个程度的。


举个栗子,我们来看一副对联:


懔懔生气;

悠悠苍天。

不说主题,你能看出来它是写的哪里吗,或者我来把问题简化一点,它是挂在哪个祠堂的对联?关帝庙?岳王庙?固守睢阳的张巡?似乎很多忠臣义士都能跟这八个字沾上边吧?好了先说下答案吧,这是《对联话》里记载某君题汤阴县岳庙的对联,吴恭亨评价道:八字悲壮无对。


再来看一个:


春雨楼桑,无限落花悲帝子;

秋风剑阁,有人洒泪吊将军。

这联是吴恭亨在《对联话》里引用梁章钜《楹联丛话》的内容(然而马虎吴把“春雨楼桑”抄成了“春雨桑楼”),吴恭亨说:不作喑呜叱咤须眉欲动之态,亦佳。梁章钜则说:妙在不即不离。好一个“不即不离”,“楼桑”、“剑阁”似有所指,却又不明确,“有人洒泪吊将军”也不说透,有点后来朦胧派的感觉。这联题写的是张桓侯庙,三国时期的猛将张飞,谥号桓侯。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传统对联里存在很多“搬移不动”的作品,也存在不少“不即不离”的作品,那么我们该作何选择呢?或者说,对联内容和主题的匹配程度,有没有量化指标?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对联创作当然要以贴合主题为原则,但是贴合主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不能把对联写成谜语,通过强行插入一些明显的指涉让别人去猜。“搬移不动”当然很好,但也许并不是对联作品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诚如立体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的集大成者Lissitzky所言:因此,艺术作品,只是过程中的一个停顿,而非其自身的一个固定目标。对联作为文学体裁的目标应该和所有文学体裁一样,是把经验诉诸文本,让文本承载思想内涵,只不过对联只是其中一种比较特别的形式罢了。

至于匹配程度,我的意见是,完全匹配当然很好;一旦内容能够符合主题,那也可以接受。比如写“澜沧江”,最后我真想不出来了,怎么办,就假想描绘了一个可能发生在澜沧江的场景。当然这个场景也可以发生在别的水乡,别的地域。但是既然它可以发生在澜沧江,那就当是写澜沧江的吧。

值得一提的是,像书院、祠堂庙宇、贺联挽联等等,特别是某地会馆之类的对联,往往都会非常切题,这可能是主题所决定的,其他一些主题可能相对要求没那么严格。


另外,有些“不即不离”的作品也给喜欢装逼的同学提供了机会。比如有一回我去北京什刹海玩,有感于当地的美好景色,就发了朋友圈:


红杏领春风,愿不速客来醉十日;

绿杨足烟水,在小新堤上第二桥。

什刹海

配上什刹海的图毫无违和感嘛,其实这是西湖苏堤景苏阁的对联。

●   【乡土人情】三叔的对联2019/09/27

●   散文|难忘儿时学写对联2017/02/17

●   散文|文兔之声,春联往事2017/02/22

●   陈湘魁:谈谈对联的变格九例20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