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9 22:06 作者:刘增才
随着楹联事业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建有自己的楹联组织,一般称学会,也有的称协会。有的学(协)会办的好,风生水起,有的学(协)会日渐萎缩,有名无实。成败得失,各有其因。个人觉得,亲民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组织,凡亲民的必搞的好;凡不亲民的,搞的必不咋地。亲民性牵涉甚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会员发展问题。
会员数量是一个学(协)会搞的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民间团体,群众组织,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会员,这个组织的凝聚力可想而知。
很多学(协)会给会员发展设置了门槛,比如必须是参加征联获得优秀奖以后才可以入会。那不参赛的呢?参赛不能获奖的爱好者呢?不会写但却热爱传统文化的楹联支持者呢?还有支持楹联事业发展的赞助者呢?难道都要拒之门外?野战军里也不都是战斗员,有马夫也有炊事员。学(协)会肩负着弘扬楹联文化的使命,如果拒人于千里之外怎么弘扬?
没规矩不成方圆。我并不反对设置门槛,但门槛不应该是水平,而应该是热爱程度和人品。一个健全的学(协)会,必然是骨干精英和普通会员兼备的团体,而且往往是普通会员多于骨干精英。骨干和精英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但毕竟是群众组织,还是不要把它办成高大上的东西。
所以,凡认可、喜欢楹联,只要自愿加入的,不管会不会写,都可以允许入会,在会中学习,为楹联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其次是领导作风问题。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是学(协)会的灵魂。领导亲民,学(协)会才有凝聚力;领导疏民,会员自然离心离德。一人可以兴会,一人也可以败会。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有的学(协)会领导爱摆谱,参加个活动还要主办方专车接送,安排好出租车报车票都不行,好像自己多大官似的;还有的学(协)会领导封官许愿拉圈子,任人唯亲,排斥异己。这样的领导伤害了很多会员的感情,最后弄的学(协)会日渐萎缩,有名无实。
作为学(协)会领导,不见得非是楹联大家,但必须有大的胸怀。要推功揽过,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会员服务。如果学(协)会有收入,财务也要透明,应该定时公示,会费要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大家的衷心拥护,学(协)会才能蒸蒸日上。
第三是报刊出版问题。
报刊是联系会员的纽带。一些有条件的学(协)会有自己的报纸和刊物,但很多学(协)会没有。
有的人追求高大上,热衷搞刊物,看不起小报,觉得高大上有面子,可是自己又没有经费。其实作为“清水衙门”,能办个内部小报就挺好了,成本低,时效性强,也不用对外发行,能满足会员交流和发表作品。办刊物当然好,但成本太高,周期长,出少了加大成本,出多了没处送。民间学(协)会十有八九自身没有“造血功能”,会费又杯水车薪,如果勉强出刊,一旦资金难以为继,很快就会停刊。昙花一现而已。
本人曾经靠着会员每年20元的会费自办一小报,两年出了十几期,很受普通会员欢迎,也得到了会长的好评。华兴诗联学会的刘进星老师办的《油海联花》也是这样的小报,刊登会员的习作,办的越来越好。
无论是报纸还是刊物要多刊登会员的作品,提高普通会员的“出镜率”,而不是每期都是领导讲话、领导行踪、领导作品。
出了报刊要及时投寄给会员。 有的学(协)会收了会员会费,出了刊物却不给会员。还有的发表了人家作品连样刊都不给,这样的报刊怎么能得人心呢?迟早会无人问津。
现在有个流行语叫“接地气”,学(协)会作为民间团体、群众组织就是要讲究亲民性,有了亲民性,才能赢得广大会员的拥戴,才会越办越好,楹联事业才会越来越红火。
作者简介
刘增才: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俗学会会员,唐山市诗词学会会员,曹妃甸诗词学会理事,滦南县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