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西红柿』怎么对?

时间:2019-09-27 22:52  作者:有趣的学长

对联讲究对仗,对仗的练习往往从简单的词汇开始。前些日子在柳州参观一所楹联学校的时候,人家那边小朋友一二年级就在学习简单的对仗了,也是令人叹为观止。文人雅士聚会的QQ群、微信群里,大家也时不时搞些莫名其妙的词语来对仗,比如“年糕”对“月饼”、“晓箭”对“夜壶”、“食人鱼”对“王元鹅”等等。出幅虽然千奇百怪,但是往往还都能得到些工整合理的对幅。直到有一天,不知道谁突然提出一个“西红柿”,这可有点难度了。

有些同学可能以为,“西红柿”,这有啥的,不就一种水果吗?随便找个卖菜的老妈妈说不定都能对出5个。但其实这个词语拿来对仗的话可不简单。

仔细分析一下,“西”是方位,“红”是颜色,“柿”是植物,这三个字都是名词小类,而且“西红柿”就是现成的词,不是生造的。

这下好像问题有点严肃了。为了求得答案,我曾经请教知乎大神@王不二,答曰:上绿茶、下黄瓜。大神还说道,小类工对超过两个,就要碰运气了。同时还规劝我不要沉沦于这些,不然就会变成XX(变成谁?他提了一个名字哈哈哈,不妨猜猜)。

思考很久过后,刚好有天闲着没事,我就在公众号上发了出来请教大家。 

当时就有同学回复了:可对“周黑鸭”。“周”有方位的概念,“黑”本身也是颜色,看起来不错,但是“鸭”对“柿”似乎还是差点意思。

有好心的观众把这个题目发到文人雅士的群里,有人对“南果梨”,有人对“左伯桃”,有人对“北斗星”,都有工整的部分,但是仔细看看,好像又都差点意思。

晚些时候,有个小同学突然给我发了个截图,原来是她给出的答案:“左宗棠”。“左”和“棠”看起来都对上了,“宗”的话,和“棕”同音,也还凑合吧。相比之下我觉得这个还不错,于是第二天就发了条消息,表示我比较赞成这个答案。

但是这一发不要紧,当时就有同学提出了质疑。某超把这组对仗搬到了南社的群里,问无情对还可以借音吗?正在我组织语言解释的时候,社长突然说道:“谐音滚粗!如果可以谐音,那就太好对了。”

这就有点尴尬了。但是社长这样说并不是装逼,在我们惊愕之余,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西红柿”似可对“德黑兰”。

这就有点意思了,“黑”、“兰”对前面的“红”、“柿”没有问题,而以“德”对“西”,则是两个国家:德国和西班牙。

不把“西”当成方位,而解读为代指国家,这一波偷梁换柱也是别出机杼,让我想到了之前看的一首诗钟,晚晴赵熙分咏美人、粪:

种自伦敦迁纽约;

味从勾践辨夫差。


这里对“美人”的使用和上面对“西”的使用如出一辙。

随后南社中又有杨十八给出对幅:“北青萝”。

这三个字和“西红柿”对简直就无缝贴合了。《北青萝》乃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古代文人雅士在编纂自己的文集的时候,一般习惯先放诗,再放词,最后放对联。而如果是单独的对联集,则一般会把题署部分放到最前,其次放庆贺赠挽,最后放集字、巧对等等。这说明在古代文人雅士看来,其实对联是细枝末节的小玩意,而集字、巧对这些,更是微不足道的小把戏。清代楹联家赵曾望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曾经说道:“集六朝文,作八言对,其事极易,故名手不甚为之,然俗工正可借此藏拙,是亦一法。”集句成联尚且如此,可想奇词巧对于他们而言许是更加无聊。但是觉着无聊并不意味着不会,只不过“其事极易,故名手不甚为之”罢了。

“德黑兰”和“北青萝”这俩公布过后,我想此事应该告一段落了。但是又有某主任提出了一个更加奇崛的答案:潘金莲。可能你想问了,“潘”怎么对“西”呢?我也问了主任这样的问题,主任笑着回答说:“潘”和“西”岂不是天生一对?


留个思考题:『火龙果』怎么对?

●   【乡土人情】三叔的对联2019/09/27

●   散文|难忘儿时学写对联2017/02/17

●   散文|文兔之声,春联往事2017/02/22

●   陈湘魁:谈谈对联的变格九例2020/06/13